区域产业园区群统筹整合规划方法探索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导语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兴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赵立元,唐山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赵铁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嘉勃,以及来自南京银行的顾惠等作者,在《规划师》2017年第8期撰文,认为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之间的恶性竞争是困扰我国区域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干扰其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城乡规划作为一种协调冲突与矛盾、促进统筹与整合的有效工具,在引导区域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方面缺乏具体有效的技术方案。文章针对这一现实矛盾和技术薄弱环节,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技术研究背景和过程,在借鉴博弈论、竞合关系理论以及其他多学科空间竞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产业园区统筹整合规划的技术框架,并以唐山市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文章提出,区域产业园区统筹整合规划应从区域产业园区整体、群体和个体三个视角切入,在区域、市域、分区和区(县、市)四个层面展开,从园区产业、空间、功能、共享性支撑体系、管理经营体制与政策五个维度着手,构建全方位的规划引导体系,提高园区群、城市群的共建共享和协同发展水平。
[ 关键词 ]产业园区;统筹整合;规划方法;唐山市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7)08-0064-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王兴平,赵立元,赵铁政,等.区域产业园区群统筹整合规划方法探索[J].规划师,2017(8):64-71.
一
区域产业园区竞争与冲突:一个值得关注的实践和学术问题
开发区数量多、密度大以及由此导致的开发区之间、开发区与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乡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据统计,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仅国、省两级开发区数量就达到 1610个,每个省级单元平均达 52 个。作为开发区大省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市目前仅主城区周边的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就达到9个之多,开发区之间除了无法占据的长江、山体和重要保护性空间之外,相互之间已经“短兵相接”,并形成了“园区围城”的态势,主城区成为了“园中城”。这种开发区围城的现象,已经成为全国主要城市的基本景观和格局特征,由此带来的园区之间、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恶性竞争等,严重制约了城市空间的理性发展和科学布局,也对园区发展的总体效益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区域与城市开发区密集分布产生的冲突和矛盾,需要通过统筹与整合加以引导和协调。对此,国内外学术界均有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国际上对产业园区统筹的研究,主要关注单一园区内部企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协调和园区内公共配套的共享等问题。例如,Al-Mohannadi 等人从降低碳排放的角度研究了园区企业群的规划问题;Heikkiliá等人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研究了产业园区内企业的布局问题;Roberts从生态与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探讨了产业园区的规划理念与规划原则问题;Taddeo 认为可以通过集中管理的基础设施、共享的服务以及行政简化等手段提高产业园区的生态化水平;Vásquez-Urriago 等人验证了区域产业园区集群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并分析了内在的机制;Aarstad 等人发现强相关性的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的发展,而弱关联性的产业集群会阻碍区域企业生产效率和创新水平的提高。这些研究与本文关注的开发区群的研究虽然不属于同一个研究层级,但是其构建的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协调整合和配套设施共享等方法与理念对促进开发区群的协调整合具有一定的参考及借鉴价值。
随着国内开发区群的发展,对于区域和城市开发区群及其整合问题逐步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在产业园区群的研究方面,王兴平等人提出了“开发区群”的概念并研究了南京市开发区群的发展演化过程;何姣以长株潭开发区群为例,对开发区群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陈家祥研究了南京市开发区群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杨艳琳等人对湖北省域层面产业园区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产业园区群整合发展研究与实践方面,张荣等人以成都市为例,较早提出了城市开发区群体布局与协调管理的议题,提出要制定开发区群总体规划,以修订开发区规划,针对开发区的总体规模、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与界定,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各个开发区现有规划的重新审查与修改工作;王兴平等人以宁波市为例,提出了以综合效益为导向的城市开发区群整合策略;朱凯认为可以以产业园区群的整合实现区域的产业统筹;孙立平提出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功能互补、梯度发展”的指导原则下,对常州市所有开发区进行整合。此外,部分专家还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区域产业园区发展的策略进行了研讨。在实践层面,国内对产业园区群的规划也有一些探索,如泸州市以 7个产业园区组成的园区群为基础,提出了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园区群、完善优势产业链、构建园区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和创新园区管理经营体制等战略任务等。上述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虽然从不同类型的“集群”协调视角为开发区群的整合协调提供了一定的借鉴,部分学者对开发区群的概念、问题和引导对策也进行了相关的初步研究,但是直接针对区域开发区群整合协调规划方法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鲜见能够结合实践案例探索和成功应用的技术与学术成果。面对上述实践问题和学术探索的薄弱环节,相关规划实践探索也比较滞后,从既有的城乡规划体系和园区规划体系来看,均没有针对区域开发区群进行整体协调和规划引导的技术方法,在部分具体的城乡规划实践中虽然有对区域和城市产业空间进行规划引导的相关内容,但是主要是从单一的空间布局角度对产城用地进行协调,而现有的园区整合或者产城融合规划多为针对单一园区或两个园区之间协调统筹的实践项目,而以区域开发区群为对象、涉及区域整体性工业 ( 产业 ) 空间体系协调整合的系统性规划技术体系和实践成果极其缺乏。可见,针对上述实践需求以及学术与技术薄弱环节,探索对区域开发区群进行系统整合协调的规划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技术和实践价值。
针对这一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 年 2 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7]7 号 ) 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开发区整合优化发展,各省 ( 区、市 ) 人民政府要积极探索建立开发区统一协调机制,避免开发区同质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的开发区发展格局,并提出为促进各类开发区合理有序良性发展,各省 ( 区、市 ) 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的任务要求。基于此,本次研究以开发区群为研究对象,构想了开发区整合发展的模式,并结合实践问题,借鉴现有城乡规划的技术体系与方法,尝试构建了区域产业园区统筹整合规划的技术体系,为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整合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二
区域产业园区统筹整合规划技术体系原理与内容
研究团队自 2003 年起至今历时近15 年,从提出开发区与城市的整合问题,到确定“开发区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再到若干对开发区不同层级协调整合规划引导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区域产业园区统筹整合规划的技术体系。2003 年王兴平在其博士论文中专门探讨了开发区之间、开发区及所在区域与城市的博弈和冲突问题,提出了“开发区整合发展”的概念;2006年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50508009) 的资助,对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整合和规划调控进行了系统研究;2007年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开发区群”的概念,对区域与城市开发区群的形成机制、基本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区域产业空间统筹整合规划的探索:一是结合相关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市县域产业空间规划专题研究,对市县域开发区等的产业空间统筹规划的体系和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应用;二是以 2007 年对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内部不同产业板块的整合引导规划为起点,在 2010 年依托宁波市域工业园区整合优化研究,初步构建了市域开发区群整合规划的基本技术框架,以此为基础,在 2015 年完成的唐山市产业园区统筹发展规划中首次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区域产业园区统筹整合规划技术体系。
(一)技术体系原理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开发区之间由于区位、产业、要素等的邻近性、同构性和相似性等,以及开发区行政主体考核激励机制的驱动,导致基于短期利益的非合作博弈、过度竞争关系取代了良性的竞合关系,催生和加剧了区域开发区之间、开发区与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正如部分学者对广州开发区和南沙开发区进行竞合关系实证分析后指出,“目前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建设采取的模式普遍比较单一和盲目。抢夺资源、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严重,各地不能充分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合理规划,不能站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有选择性地建设和开发,分工协作。这种暗自较量和竞争的做法对于全社会总福利的增加毫无益处,合作才是正道”。可见,区域产业园区群的良性发展需要从对其竞合关系的管控、引导和优化入手,区域产业园区统筹整合规划的技术体系正是借鉴多学科的空间竞争和冲突理论、空间合作和协同等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并基于区域产业园区群的合作博弈与竞合机制而设计,同时借鉴了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空间竞争是空间发展的客观规律,广泛存在于企业之间、物种之间以及城市之间和地区之间等。在企业竞争领域,Cournot 于 1838 年提出了双寡头竞争模型,研究了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如何进行产量竞争。在物种竞争领域,生物学中对于物种之间空间竞争关系的研究原理及其分析方法也非常成熟,如相关研究通过对毛竹林中毛竹个体之间的空间竞争关系分析,发现在生存空间狭小的区域,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短时间生长所需的资源 ( 光照、营养物质、空间等 ),毛竹个体必然进行争夺性竞争,以取得资源分配上的优势,这与同一地域内部不同开发区之间的空间竞争具有高度的类似性。由单纯竞争关系走向竞合关系与合作博弈是消弭竞争负面影响、形成良性竞争关系的重要途径。与单纯的竞争关系比较,竞合关系既承认竞争,也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企业既可以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的机会,也可以通过合作更好地展开竞争,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竞争关系 。而基于“契约强度”与“竞合意愿”维度,竞合可分为契约性竞合、超契约性竞合及非契约性竞合三个层次,其中契约性竞合以“正式契约”为基础建构竞合关系,即“以合促争”。合作博弈 (Cooperative Games) 的概念早在 1944 年就由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在博弈论的奠基之作 ——《博弈理论与经济行为》中提出,合作博弈的基本形式是联盟型博弈(Coalitional Games) 。在合作博弈中,合作是指“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一起行动”,通俗地讲,在行为人集合中由若干个行为人组成一个团体,他们达成一个协议且彼此合作,以一个分配方案来分配通过合作为团体所带来的总收益。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重要区别是博弈参与者之间是否可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通过分析竞争、竞合与合作博弈关系可以发现,在上述不同的博弈关系中均离不开博弈主体的参与,而契约型竞合关系强调“契约”的作用,合作博弈强调博弈的共同目标和“协议”的作用。对区域产业园区群统筹与整合发展而言,就是要在确定各个竞合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及其竞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括共同目标与行动方案统筹整合发展的规划,发挥“正式契约或者协议”的作用,引导区域产业园区群走向良性协作和约束过度竞争,形成一个竞合有序的区域产业园区“博弈联盟”。
区域产业园区群的竞合博弈主体即参与者主要包括相关行政主体 ( 即有关各级政府和园区管委会 )、市场主体( 即园区的企业与投资者 ) 和部分社会主体 ( 即园区的就业者和当地居民 ),虽然三者之间竞合的范围、领域和手段均有差异,但是也形成了复杂的博弈以及相互制衡与合作的网络。在竞合的范围上,既有在全球化层面的竞合,也有在区域性和地方性层面的竞合;在竞合领域上,主要涵盖产业、产品、市场、资源与要素的竞合;在竞合手段上,包括行政的、法律的、市场化的和社会博弈的多元手段。将上述多主体、多层级、多领域、多路径的复杂竞合网络与规划调控事权相对应进行分析、提取和整理可以发现,区域产业园区统筹发展的规划引导可以从区域产业园区整体、群体和个体三个视角切入,在区域、市域、分区和区 ( 县、市 ) 四个层面展开,从园区产业、空间、功能、共享性支撑体系、管理经营体制与政策五个维度着手,从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与规模、产业发展、空间总体布局与利用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规划引导体系,从而弥补传统规划的缺位,并提高园区群、城市群的共建共享和协同发展水平 ( 图 1)。
(1)“三个视角”:①整体视角,将全市域的产业园区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性产业空间系统进行统筹考虑,明确其定位与产业、空间与设施、服务与政策等各个系统的规划方案,以及外部协调和内部片区、组群的划分方案等;②群体视角,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将市域内产业园区按照相互关系和联系划分为不同的园区群,提出每个园区群的发展定位、目标、产业和空间利用引导,将各产业园区打造成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和分工有序的产业链;③个体视角,对于每一个重点产业园区,立足整体协调的原则,对其发展定位、目标、具体的产业准入和产业引导、产城联系与园区总体布局等提出指引。
(2)“四个层次”:①区域层次,将市域产业园区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生产体系,明确其在更大区域的定位以及与区域其他板块协调、共享等的要求;②市域层次,重点从产城关系、空间利用和设施共享角度对全市产业园区的总体布局进行引导,并明确市域产业园区群的功能组合、空间布局和等级规模等结构体系;③分区层次,按照市域内园区发展的联系、差异以及园区支撑条件的差异性,将全市域划分为若干分区,对不同分区的产业园区群的发展和布局进行规划引导;④区 ( 县、市)层次,从规划操作性和实施的角度,以市域内区县等基本行政单元为范围,对区县范围内产业园区系统与城镇的产城关系、园区内的产居关系等进行规划引导。
(3)“五个维度”:①功能维度,对园区承担的功能在不同层次进行安排;②产业维度,关注产业园区在不同层次的产业发展;③空间维度,考虑不同层次的产业园区空间体系和空间利用;④共享性支撑体系维度,主要是对与产业园区发展紧密相关的交通物流网络、共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⑤管理经营体制与政策维度,主要对园区发展的管理经营体制优化、支持政策体系建设提出规划引导和策略建议。在产业布局园区化的背景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引导,区域产业园区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生产体系的主要空间载体和推动区域工业化的平台,并作为区域城镇化载体的区域城镇群或者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区域产业园区群与城镇群耦合、嵌套分布的关系。城镇体系规划的规模—功能—结构—网络原理,对于分析和构建区域产业园区群的整体结构、分工协同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参考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次研究构建了区域产业园区群的空间布局结构、规模等级结构、功能组合结构、空间支撑网络等统筹协调的基本内容体系和技术方法。
(二)技术体系内容框架
研究立足“三个视角、四个层次、五个维度”,构建区域产业园区统筹整合规划技术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该技术体系框架涵盖了从背景分析到现状分析、案例研判和比较等基础研究内容,进而在规划区域总体层面、分区层面、下辖区县等次级基本行政区划单元层面以及各园区内部层面,对发展、布局和配套体系提出规划指引,最终明确相关政策和体制性的保障机制。
三
唐山市产业园区统筹发展规划:产城系统整合的规划实践
唐山市是京津冀区域重要的支点城市,全市区域面积为13472km2,下辖的16个县级行政单元共拥有25个省级以上的各类产业园区。虽然唐山市产业园区的 GDP 和税收占全市的比例高达40%左右,但是面临区域协作不强、园区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园区发展方式粗放、部分园区产城分离问题突出、园区之间恶性竞争激烈等问题和矛盾。上文分析的开发区之间、开发区与城市之间以及多层级主体之间的博弈模式在唐山市非常“明显”,因此结合“三个视角、四个层次、五个维度”的技术路线对唐山市产业园区群开展统筹整合规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统筹型产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1.“功能维度”的多视角、多层次产业园区发展定位
规划从区域、市域、分区和区县“四个层次”确定市域园区总体、片区园区群体和单个园区个体“三个视角”的发展定位,并对园区未来的发展引导策略进行明确,便于唐山市域、区(县、市)和园区管理部门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把握产业园区的发展导向。
(1) 市域产业园区总体发展定位。产业园区总体功能定位是通过落实国、省政策与现有规划要求,从本地区位和产业基础条件出发,顺应当前宏观经济、社会及生态发展新形势和新诉求,结合类似区域及城市的产业发展经验共四个维度的分析,从京津冀区域、河北省域和唐山市域三个空间层次分别提出唐山市产业园区群的总体定位,即“京津冀区域‘两创’合作转化重要基地,京津产业与功能转移重点承接区,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重要阵地、省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示范区,唐山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引擎,市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助推器”。在总体定位的引导下,规划提出实施“产业承接”“设施对接”“政策衔接”的“三接”战略,以加快唐山市产业园区融入京津,促进唐山市产业园区与京津冀产业园区体系的融合。
(2) 市域产业园区分区发展定位。分区层面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主要体现分区园区群的产业集群特色和在分区城镇发展中的功能,规划将唐山市产业园区分为环中心城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东北部地区三大分区,环中心城地区的发展定位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研发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基地,城市综合功能拓展地区”;南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定位为“重化基础产业发展与研发基地、以港口为依托的外向经济发展门户、南部沿海城镇发展中心”;东北部地区的发展定位为“重化工业生态转型发展示范区、钢铁产业升级发展样板区、东北部城镇功能发展组成部分”。
(3) 各个产业园区具体发展定位。规划主要把握园区个体在分区产业园区群中的地位和功能,重点理顺园区与其他园区在产业链条上的关系,体现园区自身的产业特色,并促进产城融合,体现园区个体与其所依托的城镇之间的关系。其中,按照所处产业链条,可以将园区分为全产业链型、前端产业链型、后端产业链型和专业环节型四种;按照与依托城镇的关系,可以将园区分为综合型新城、产业社区和纯产业空间三类。依据上述方法和逻辑可以确定各园区的发展定位,如规划确定丰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定位为“环中心城区产业园区群全产业链型园区、一般制造业重点发展区、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的产业社区”。
2.产业园区统筹发展目标
唐山市产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就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规划参照集约型产业空间规划有关技术方法,计算确定唐山全市域园区、分片区园区和各园区“三个视角”的总体经济、就业及土地利用规模 。其中,土地利用规模是产业园区发展规模的核心指标,土地既是各园区恶性竞争的“标的”,也是其手段,统筹型产业园区必须对其土地利用规模确定合理的控制方案。针对唐山市目前园区规划规模普遍偏大、土地利用效益不高的现状,规划对各园区的规划用地规模提出了优化和适度缩减的方案。在整体园区空间体系的指导下,规划依照“科学测算、合理评价、总量平衡、动态调整”的原则进行优化,从目标(如土地开发效益要求、投资强度要求、不同产业的地均产出要求、规划期末产业发展能级 ) 和现状 ( 如各园区目前的各项效益指标和发展潜力 ) 两个维度对各园区合理的用地规模进行匡算,对存量规划空间规模进行再分配和优化调整。为保证基本的规模效益和规划的延续性,对于规划面积小于一定规模 ( 如10km2 ) 以及测算规模与规划规模变化率在10%以内的园区,维持原有规划;而对于测算规模与规划规模变化率大于 10%的园区,则进行园区间用地指标动态调整。按照上述方法,规划确定市域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用地规模缩减43km2,占原规划规模的 3.2%,共有8 个园区的规划规模缩减,其中减幅最大的是河北玉田经济开发区,用地规模缩减达 56%。
3.“产业维度”的统筹型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唐山市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包括各园区产业门类规划和产业园区间产业功能协同引导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门类的规划主要立足于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在更广阔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地位,同时考虑与唐山市的产业发展相协调等,从唐山市产业的区域性优势、开发区产业与唐山市对应产业情况的比较、不同产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加以分析,并进一步在对上位规划及现有产业园区规划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优势产业链升级因素、生命周期和新兴产业因素、循环经济发展因素、产业关联支撑因素等的综合分析,应用 AHP、区位熵、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多种方法,确定了市域各个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门类以及产业的效益、环境等准入标准和负面清单。在此基础上,规划依据产业链分工差异 ( 全产业链型、前端产业链型、后端产业链型、专业环节型)、生产环节分类差异(技术推动型、资源带动型、需求拉动型、综合联动型 ) 及研发环节侧重差异 ( 基础研发、应用开发、成果孵化及技术转让、规模生产 ),确定了唐山市产业园区产业链功能环节的总体引导方案,引导唐山市各园区主导产业差异化以及形成基于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有机分工与协作格局。规划确定唐山市产业园区群共发展 5 大部类、20 多个门类和近 50 个细分行业的产业,并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4.基于竞争力和潜力评价的园区分类发展引导策略
为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园区发展,综合考虑当前园区发展竞争力水平和远期发展条件两个主要影响因素,规划将现有 25 个重点园区、45 个产业片区分为龙头引领类、加速培育类、转型升级类、特色营造类、控制发展类和撤销终止类六种类型,并分别提出引导策略( 表 1)。
(二)“整体视角、市域和分区层次、空间维度”的统筹型产业园区总体空间布局规划
统筹型产业园区总体空间布局规划区别于单一园区内部空间规划,是在市域整体层面确定园区的建设控制、发展引导和布局结构优化的空间方案。
1.以城市整体利益为依据划分市域园区管控分区
规划将市域园区管控分区划分为鼓励发展区、禁止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三类。鼓励发展区以城市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等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划定的适宜工业园区建设的区域为主,允许该区域的园区扩大规模和加速发展,并可以在该区域视情况增加园区布点;禁止发展区包含所有不适宜发展工业、不适宜开展建设活动的区域,如自然灾害重点防治区、一级水源地保护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区等,该区域内不允许既有园区扩张并逐步外迁,更不得新设园区;限制发展区则为在满足相关控制条件下可以进行工业园区建设的区域,该区域内的既有园区必须严格控制规模和以存量优化为主,并大力促进园区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唐山市产业园区对用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和园区之间指标动态调整的策略,依据园区发展定位、效益等,在总量基本平衡的前提下,促进限制发展区、禁止发展区内的园区原有工业用地指标向鼓励发展区内的园区适当转移。
2.以市域协同发展为导向协调发展分区和空间布局结构
产业园区群发展分区和空间布局结构的确定,一是基于园区间的交通联系形成的市域园区布局廊道;二是基于产城联系形成的极核带动的园区空间簇群;三是基于产业联系形成的地域性园区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行政管理便利性、地理条件延展性、产业相似性和产业集群培育可能性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平衡,构建发展分区和布局一体化的“环中心城地区一圈、南部沿海地区一带、东北部地区一路”的产业园区总体发展分区和布局结构,既兼顾了与京津冀沿海产业带的对接和不同产业类型集群化发展的需求,也注重了发挥中心城区在创新研发、带动转型升级方面的辐射效应,同时考虑了重要交通廊道等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对培育产业集群发挥的重要作用。
3.以结构优化为导向确定市域产业园区群体系结构
市域产业园区群体系引导参照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技术方法。规划结合对园区定位和规模、产业和区位、园区联系网络等的分析,确定了唐山市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体系。
(1) 市域园区等级结构。规划依据唐山市产业园区所能发挥作用的能级,将唐山市产业园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产业园区3个,指能够在全市范围内为其他园区提供技术、管理等服务的园区,未来要引领唐山市产业发展方向;二级产业园区5个,指在市域和分区范围内对其他园区有影响力的、未来在部分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园区;三级产业园区 17 个,指主要在区县内发挥产业集聚作用的园区。
(2) 市域园区功能组合结构。规划依据产业链分工以及产城关系两方面的因素,对市域产业园区进行相应的功能结构划分。依据主导产业产业链在各园区的完整程度,将唐山市产业园区分为全产业链型、前端产业链型、后端产业链型和专业环节型四种。基于产业园区核心区与主城产业空间关系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将 25 个重点产业园区划分为综合型新城、产业社区和纯产业空间三类。
(三)“群体和个体视角、市县层次、空间维度”的统筹型产业园区分区控制图则体系
分区控制图则体系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于唐山市产业园区发展引导分区的“分区控制引导图则”,对环中心城地区、东北部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的园区群整体发展进行宏观协调与引导;第二个层次则是基于区、县、(县级 ) 市行政辖区的“区 / 县 / 市控制引导图则”,在区域协调的基础上分别对单个园区或多分区园区的各个片区发展建设提供图则化引导,作为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实施管理的核心依据。
1.分区图则体系
“分区控制引导图则”主要由空间图则和发展指标两部分构成。空间图则主要发挥产业园区群空间发展“引导 +控制”的作用,对该分区产业园区群的发展集聚轴、发展核心节点、产业链构成与分工、园区群等级体系空间分布、重要的共享性基础设施等做出引导;同时,对区域内的开发建设控制廊道、重要保护区和重要环境影响区等不适宜发展建设园区的空间范围进行控制。发展指标主要针对产业园区群整体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以及经济、效益、环境、社会等分项指标制定合理的近远期目标体系,并对区域内鼓励、兼容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类型予以明确,引导园区群空间规模合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实现产业园区群整体在更大范围内竞争力的提升。
2.区县图则体系
“区 / 县 / 市控制引导图则”的作用是在其行政辖区内分解落实或者汇总规划确定的各项园区发展引导与建设控制指标,也分为空间图则与发展指标两类。其发展指标的内容设置与“分区控制引导图则”相似,只是内容为具体针对单个园区的定位及目标体系等。而空间图则又进一步分为区域协调图则及单个园区的控制引导图则。其中,区域协调图则主要体现同一区划单元内园区的数量增减、园区用地量增减、园区之间定位与职能、产业与空间分布的协调关系及重要基础设施等内容,而园区 ( 或园区片区 )图则是对规划的园区产业布局、用地规模和空间组合关系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对于规划用地规模发生增减变化的园区,依据建设现状、用地适宜性等特征划定了建议用地变更线,以实现园区空间规模的有序变更。此外,为了规范园区的空间扩张秩序和提升园区空间品质,图则部分还特别划定了近期建议建设范围,并将园区重要的综合功能板块或重要空间节点划入城市设计重点引导区。
(四)“整体视角、市域层次、设施和机制维度”的统筹型产业园区共享性支撑体系
基于互相连通、促进协同、共建共享原则,规划形成包括联通性交通物流设施、共用性重大基础设施和共享性公共服务平台的产业园区共享性支撑体系。联通性交通物流设施主要是指将市域产业园区群联成网络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仓储物流枢纽、共用型港口和机场等设施。共用性重大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能够为多个园区同时提供服务的共用型的供电设施、供气设施和供热设施等。共享性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指为各园区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共享性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该系统,各园区管理部门可以进行相关统计信息填报、招商信息共享和重点项目落实进度报告,市级部门可以对各园区进行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还可以通过该系统统筹管理各园区的项目落实;二是指主要面向园区企业的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开发实验平台和支撑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共享性的各类服务。此外,规划还对促进市域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配套提供了建议。
四
结语
本文探索构建的“三个视角、四个层次、五个维度”区域产业园区统筹整合规划技术体系,是在既有规划工具支持和政策环境下,针对园区的“博弈”焦点和无序竞争问题,为区域园区协调发展和规划引导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与技术支持。研究形成的技术成果通过了国内专家的鉴定和认可,实践成果得到了规划应用,其中宁波市域园区整合规划方案被纳入了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唐山市域园区统筹整合方案已经成为了唐山市产业园区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8期
《区域产业园区群统筹整合规划方法探索》
原创不易,请尊重作者的版权
转载到其他平台请后台回复“转载”字样获取转载事宜,感谢!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链接)
【规划师论坛1】欧洲城市街区制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与实践
【规划师论坛6】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空间开放与共享
【NEW BOOK】《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新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理论与实践》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